□ 渭南市政協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健全協商民主機制、完善協商民主體系作出重要部署。渭南市政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,立足市情和政協實際,探索建立任務清單、調研清單、督辦清單的“三張清單”工作機制,堅持項目化謀劃、清單化推進、節點化管理,把協商議政全過程納入清單管理,有力破解了“干什么、怎么干、干得怎樣”的問題,不斷提升政協工作制度化、規范化、程序化水平。
一、構建“三張清單”體系,實現履職全流程閉環管理
(一)科學制定“任務清單”,明確“干什么”。每年年初,圍繞全市中心工作,聚焦市委全會、市兩會以及市政協黨組工作要求,以“項目化”思維謀全、謀細、謀實、謀深工作,形成年度“任務總清單”。每月初,細化印發為“月度任務子清單”,明確當月重點任務。今年以來,渭南市政協確定清單任務117項,明確責任主體,確保工作有的放矢。
(二)精準建立“調研清單”,規范“怎么干”。采取“黨委點題、政府出題、政協選題、委員薦題、社會征題”五維聯動方式,確定年度協商計劃,配套制定“調研清單”。實行“五個一”工作法:召開一次政情通報會、組織一次專題學習、開展一輪蹲點調研、形成一份問題清單、提出一套對策建議,推動調研工作提質增效。
(三)嚴格落實“督辦清單”,檢驗“干得怎樣”。建立“月督導、季匯報、年總結”的督辦機制,每月末對照任務清單逐項檢查完成情況,形成“督辦清單”,對進度滯后的工作及時提醒;每季度召開工作推進會,聽取各專委會匯報;年底開展履職評估,將清單完成情況作為協商成果落地的重要依據。
二、把“三張清單”貫穿協商全過程,提升履職質效
(一)協商前強化學習培訓。把落實“第一議題”制度和開展政情通報納入“調研清單”剛性內容,建立“不學習不調研、不學習不協商”機制,貫徹“第一議題”制度的經驗做法在全省政協系統推廣。今年以來,渭南市政協圍繞“民營經濟”“數字經濟”等議題,開展政情通報8次,組織專題學習18場次,確保委員知情明政,夯實協商基礎。
(二)協商中深化調查研究。制定《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工作的意見》,完善配套調研流程和協商規則,細化調研選題、方案制定、組織實施等環節。探索蹲點、下沉、自主調研等模式,如在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”調研中,通過“23個部門自主調研+4個調研組蹲點調研”的方式,累計召開座談會46場,走訪部門、服務機構87家,收集問題建議428條。建設“眾事‘秦’商量”基層協商議事平臺,指導委員下沉調研協商,打通聯系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(三)協商后強化成果轉化。將協商成果納入“督辦清單”,定期開展“回頭看”,實行“三辦”機制:市委、市政府領導批辦、政協領導領辦、專委會跟蹤督辦。今年以來,渭南市政協“校園餐安全”等協商成果得到市委、市政府領導批示30次,推動解決“中小企業融資難”“老舊小區加裝電梯”等民生問題19個。建立“縣鎮(街)村”三級提案聯動辦理機制,創設“提案直通車”提案品牌,推動提案工作由“數量導向”向“質量導向”轉型。
三、“三張清單”在“三化”建設中的實踐啟示
(一)實現履職項目化管理,推動制度化功能建設。通過清單將全年工作任務轉化為具體的項目指標,形成制度約束。各專委會爭先創優意識明顯增強,政協委員履職積極性大幅提升,從“被動參與”轉變為“主動作為”。
(二)促進工作規范化運行,推動規范化功能建設。清單明確了每項工作的標準、流程和要求,避免了工作隨意性。同時,配套制定了《規范協商計劃制定及推進落實的意見》《關于統籌調研視察工作的意見》等12項制度,形成了較為規范完備的制度體系。
(三)推動履職效能可視化,推動程序化功能建設。通過清單的制定、執行和督辦,履職成果可量化、可評估、可追溯。今年以來,渭南市政協建設的機關信息化辦公系統,與“智慧政協”履職系統全面對接,實現清單制定、任務安排、進度跟蹤、成果統計全流程線上運行,工作效能顯著提升。